2023年11月7日上午,合肥工业大学教授朱士信应数学学院邀请,在数学学院4107教室作“AI时代大学的数学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”专题讲座。
朱士信教授强调,新时代高校应主动拥抱AI技术,支持鼓励教师向“AI+教育”领域探索,全面推动教学内容、方法、资源与教材的数字化、智能化重构,以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。

夯实基础,展望未来:教学建设成果与AI时代前瞻
朱士信教授首先概述了国家教学质量工程的建设概况,面对呼啸而来的AI浪潮,他强调教师群体须具备前瞻视野。通过展示从当前大模型到未来“全能型”AI的发展趋势,结合炒菜机器人、养老机器人等实例,揭示了AI正重塑劳动力市场的现实。针对“教师是否会失业”这一议题,朱教授明确指出:单纯从事知识传授的教师将面临挑战,而优秀教师是AI无法替代的。
AI赋能,重构教育:AI时代的大学教学课程建设
随后针对AI带来的深刻变革,朱士信教授重点研讨了大学课程,特别是像大学数学这样的基础核心课程,应如何积极应变、主动求变。朱士信教授系统阐述了AI时代大学课程建设的三大核心任务。一是重构教学内容,提出编著《人工智能的大学数学》融合教材,淡化计算技巧,强化矩阵分解、自动微分等思想性内容;二是建设智能化课程资源,通过构建“课程大模型”与发展六类“虚拟教师”,形成人机协同教学新生态;三是推动课堂角色回归育人本源,强调在AI承担知识传授后,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情感价值,这才是未来教育的核心所在。
数字引领,教材革命:率先布局AI赋能的数字教材新形态
在探讨“AI时代的数字教材建设”时,朱士信教授指出教材必须与时俱进。以荣获国家首届教材奖二等奖的《高等数学》为基础,其团队于2024年推出了突破性数字教材。朱士信教授强调,真正的数字教材是由智能技术将电子版教材、配套视频等资源与AI助教智能连接而成的有机整体,具有“活起来”、个性化学习、实时更新、强交互性和资源丰富五大特点。发展此类AI赋能的数字教材,是响应国家“推动数字教材发展”号召、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举措。
本次以“AI时代的大学数学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”为主题的讲座,不仅深刻剖析了挑战,更清晰地指明了数学教育改革的路径。未来的数学教育必须超越工具性,回归思想性。通过重构融合的教学内容、建设智能化的课程资源、推动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堂教学,并率先开展AI赋能的数字教材建设,方能构建起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新一代大学数学教学体系,最终培养出具备扎实数学根基和原始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。

朱士信教授是合肥工业大学二级教授、国家级教学名师、全国模范教师、国家大学数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、《大学数学》常务副主编。是数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开点负责人、国家级一流专业负责人、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、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、国家级资源共享课程负责人、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、国家首批虚拟教研室负责人。